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09/11/26 11:02:40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教学目的,同时,还肩负着渗透德育教学工作的重任。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通过开展时时处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适时渗透孝敬父母和尊老爱幼的教育、贯彻始终渗透信息道德教育等最终达成教育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把握一定的教学策略,包括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充分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依托模块内容要求,实施相应的德育教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道德认识水平,进行个别化施教;并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使得德育教学寓于情理之中,最终达到德育教学渗透于信息技术课程中“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德育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然而,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科内容,很少探讨道德问题,而在德育课上,教师所讲内容又多远离信息道德的领域,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道德基本上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而不是教育所期求的“道德有序”状态。因此,如何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
  (一)时时处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理、诚信,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立志为祖国效力。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就要时刻不忘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英雄主义历史观和爱国信念。
  例如,在一节以“让我们向抗击雪灾的英雄们致意”为德育主题的信息技术课中,笔者通过“英雄事迹搜寻、卡片制作、卡片送英雄”三个情境,在引导学生复习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习英雄事迹,加深学生对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具体地,本节课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是学会对信息素材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教师在课前安排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通过网络搜集“抗击雪灾中的英雄事迹”,并要求小组课前商议好赠送电子卡片的方案,目的是引导学生提高信息获取的能力和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能力。课上,教师首先进行关于信息加工的基本知识的讲解,然后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在听取小组搜集素材和拟定方案的汇报后,根据各小组的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指导,最终通过网络论坛发帖、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发送卡片。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课后反映,他们不仅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更是在“事迹报告会”和亲身体验的情境中充满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提升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而且在共同学习中促进了友谊。
  再如,在讲授计算机发展简史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研制计算机的时间相对较短,更要通过介绍国内计算机研究历史,让学生知道我国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银河系列。在计算机CPU研制方面,我国已经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龙芯”芯片,而且“龙芯3号”将在2008年上市,其低成本、低功耗的技术将使国内CPU赶上并超过领先水平。通过这些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我国赶上发达国家而刻苦学习。
  (二)适时渗透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百事孝为先”“孔融让梨”“孔子与七十二贤”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学科分工有什么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金松软件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