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不同表现
2009/2/9 15:39:2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的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对信息的获取,管理和加工,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从字面上看,信息素养包括信息加工能力,信息评价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遵守信息道德法规能力.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体系力求有新意。原课程纲要中只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专门列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并将其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同时还在各模块内容标准中进行了具体表述。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然而,"过程与方法"本身,并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目标,最多只能是学习的途径、内容或要求。此外,从教学目标论的视角看,这只是将能力目标进行了分解,分解成"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个方面。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操作性、创造性、综合性、开放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文化性。"提升信息素养"、"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便是这种思想的凸显。 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我已经了解了我国信息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和现在中小学课程指导纲要中所提到的课程目标的变化。简单说来就是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升,因而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这一要求的变化其实也正是我刚从大学毕业来到中学教书到现在教课自我要求的的变化。刚从大学毕业时,我觉得信息技术课程就是教会学生信息技术课本上的相关知识,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我觉得这样的教课效率太低,因为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水平高者无所事事,水平低者觉得吃力,而每周一节课的课时相对信息技术的多样分支又太少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太有限了,课后又不知道怎么应用,很多学生就将精力转移到了游戏、聊天上去了。经过很多次的思考和其他信息技术教师的讨论,我觉得信息技术课不能仅以教授课本知识为主,而应以教授信息搜集、获取、加工处理、传播等技能为主。在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交流和各取所长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效率远远超过了教与练的教学模式。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金松软件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