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分析

[日期:2018-02-05]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一、单项选择题
  1、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提出,教学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他还提出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思想。
  2、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指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存在,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
  3、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化,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4、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卢梭的教育著作是《爱弥儿》。
  5、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题干中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体现的是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6、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
  7、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李老师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体现了适应差异性的特点。
  8、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社会通过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现在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9、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简捷性、引导性、教育性等。
  10、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和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1、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就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12、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关键期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产生。
  13、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将图1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补充图形信息而形成的,体现了整体性。
  14、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12-18岁个体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15、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强烈的、变化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教师对教学重点在语音、语调上强调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注意到教学重点,属于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
  16、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题干中老师采用的是谐音联想记忆的方法,属于精细加工中的记忆术。
  17、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题干中是先学习蔬菜、水果、肉这些上层概念,后学习下层概念,再要求学生把下层概念纳入到上层概念中,属于下位学习。
  18、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理智感是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题干中小明的情感体验来源于解出难题,因此属于理智感。
  19、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为缓解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服从性的从事该行为。题干中小东的表现属于强迫行为。
  20、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经过不断练习,养成道德习惯。道德习惯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可以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也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21、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期待效应通常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
  题干的观点是错误的。
  (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
  (2)教师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
  (3)因此说法是错误的。
  23、参考答案:
  题干中的观点是正确的。
  (1)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也同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
  (2)构成教学活动的每个要素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在教书活动中发挥思想品德教育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3)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样具有教育性。
  所以观点是正确的。
  24、参考答案:
  题干观点是错误的。要使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需要通过复述。
  (1)短时记忆保持时间较短,容量有限,储存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容量为7±2个组块。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复述,则就会再次进入瞬时记忆,最终遗忘。
  (2)因此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而不是想象。
  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5、参考答案:
  题干观点是错误的。
  (1)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的过程,本质是增加某种期望行为出现的概率。
  (2)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本质是减少不良行为出现的概率。
  (3)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
  (4)劳动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27、参考答案: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计划与总结
  8.个别教育工作
  28、参考答案: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2.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2)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建构主义学生观
  (1)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3)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29、参考答案:
  (1)依从——从众、服从、顺从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该市教育局的做法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该校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制定以学生学业成绩、升学率为主要评估指标,只注重智育的培养,将智育作为评估的主要标准,忽略了学生德育、体育、美育的发展。
  2.《义务教育法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市教育局的做法,以分数作为主要评估标准,无法做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3.《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该市教育局根据学校升学率评估高效益学校,病对并对此类学校加大投资力度,违背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资源并未得到合理配置,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31、参考答案:
  (1)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提出了经验类化说(概括话理论)。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3)根据贾德的经验类化说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4)概括化理论告诉我们,要重视基本原理、理论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概括。①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加强原理或规则的教学,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和规则的迁移。
  ②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考虑到学科知识本身的性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年龄特征等,还要照顾到教学时间和教法要求,力求把最佳的教材结构展示给学生。
  ③改进教材呈现方式。在教材的呈现上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使学生的知识在组织过程中纳入到网络结构中。此外,还应加强教材中概念、原理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
  ④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学习迁移就越容易产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